这些声音言犹在耳 这些问题仍需推动
——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一年接着一年干
●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尚勇:
科教工作者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提出行之有效的落实举措,在落地见效上下苦功。既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更要摒弃浮躁、形式主义,多做啃骨头、谋长远的硬功夫,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格局,久久为功,持续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蔡名照:
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要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主导先导产业的教育支持力度作为重要内容。将科技前沿成果融入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等人才培养环节,用高水平科研来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丛兵:
“公平”和“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也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当前,我国正努力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质变,教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更加注重教育公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让人民群众不仅“有学上”更能“上好学”。
●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
在引领青少年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要注重增强他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信心和恒心。把兴趣升华为志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青少年以锲而不舍的韧性面对科学探索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 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堵远放:
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教育体制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好又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等方面,要精心组织设计教育专题调研和委员自主调研,以调查研究的广泛深入,保证协商建议的科学实效。总之,一句话:作为政协委员,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从战略思维上领悟,用政协思维来推动落地。
●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杨全红: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递给学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勇担大任的担当和豪情,赋予他们自信自强、踔厉奋发的科学家精神,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功立业。
●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大学副校长褚良银: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因此,随着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有教育模式也应该朝着更加现代化和有效的方向优化发展。
●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教育学院院长韦军:
我们目标是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从现在开始青少年就要了解体育、热爱体育,要欣赏、发掘、交流体育的美。了解之后才能够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愿意参与体育活动,只有自己身体力行,才能够收获体育活动所带来的身心愉快。最后我们的目标是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 全国政协委员,新高教集团董事长李孝轩:
教育强国离不开民办教育界的贡献。我们需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党的二十大“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丰富内涵。我理解,党代会报告,之前强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主要解决“有无”的问题;现在提“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主要解决“质量优劣”的问题。
●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王国仁:
做科学探究要有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劲头,因此要培养青少年的专注力;还要激发他们的科学志向,在各国科技竞争的激烈环境中,一定要让青少年群体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二中学艺体中心主任孟艳:
一个人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自身感知幸福的能力。美育恰恰能够丰富人的情感、纯洁人的心灵,从而提升青少年幸福生活的能力。成为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有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美的人格。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
近年来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政策制度环境和社会市场环境,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但职业教育吸引力仍与普通教育有着重大差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选起来不要的状况没有实质性好转,相当多的职业院校仍然没有走出靠征集志愿补录、低分数甚至无门槛仍招不满计划、招不到优秀生源的现实困境。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商文江:
2022年,我国在学研究生已经达到365万人,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群体,进行分类规划是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完成的时代课题。而对于专业学位而言,也应基于不同学校的办学优势以及社会需求做更有针对性的具体设计。
●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
“双减”实施两年来,孩子的减负已经初见效果,育人合力正在逐步增强。“双减”要求教师也要从旧有的习惯性的机械的教学路径中解放出来,实现创造性劳动。而要让老师们创造性地劳动,就要给他们思考、学习充电的时间。
●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
我们要从民族精神维系的政治高度,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精心选择和意义阐释。在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浩若群星,光辉灿烂,从未中断,需要我们通过恰如其分的方式,让青少年一代接纳、掌握、内化、弘扬,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
●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
人才成长需要自由的氛围,父母和老师要学会尊重和保护孩子们的爱好和追求,给予他们自主选择和判断的机会。此外,要让青少年有机会经历不一样的环境,认识不一样的人,从而让他们有机会成长为不同的人才。
●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厉彦虎:
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对孩子的健康都很重要,成人缺乏健康意识正在不知不觉中损害孩子身心。当务之急是面向全民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健康意识,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其中,要做好顶层设计,给孩子们的户外运动留下更多空间和时间。
●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高新波:
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高质量产业输出、高水平创新人才输出的有效结合,坚持服务社会重大需求,才能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上行稳致远。
●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娜木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从青少年抓起,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里,以造就具有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总督学郑富芝:
建议将中小学教研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中,一同规划一起实施。要将中小学教研工作纳入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将中小学教研队伍建设作为构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举措,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形成重教研的长效机制。
●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
要让教师静下心来搞教学,让科技人员静下心来搞科研。现在各种各样的评审、考核、活动太多,把大家都绑在一个快速旋转的战车上。各高校忙着去争抢新计划、新项目,看似很热闹,但推进、落实的精力就被挤占了。
●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会副主委罗卫东:
我国高等教育从总量看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体量,然而其结构、功能、品质与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内心期盼相比、与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战略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我们努力再努力。
●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然而,美育要实现从“面向人人”到“多样化、高质量”这一跨越式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
广大青年生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人生的起步和重要时刻,未来可期,一定要心怀国之大者,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培养,不辜负自我奋斗的初心,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
为了加快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应出台“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专项治理行为具体表现清单”,把清理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的成效,作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和中小学校长、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
●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城区第四小学校长龚健梅:
教师减负的目的在于让教师从那些不该由教师承担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到立德树人的使命上去。让他们能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的状态必将会感染到孩子们的情绪和状态。
●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良渚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欧阳宏伟:
今天我国已经进入大规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应该引领年轻人追求更高远的人生目标,培养出能清晰解释问题或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人才,即要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终极目标追求,做“以终为始”的教育。
●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西省委会副主委张玉清: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教育工作者,基于调研进行育人反思,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多讲孩子们听得懂的话,多关注优秀的传统文化,多吸收先进的多元文化,开展高质量的教育工作,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万师强:
地方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地方高校的发展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思维固化和视野狭窄。要指导和引导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双一流高校对口定点支持和帮扶地方高校,从管理、教师和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加强交流,促进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管理等方面开放思维、拓宽视野,帮助和带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化水平和质量。
●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坤: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是战略使命、是时代责任,需要持续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才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需要统筹推进高校、产业、社会“三大系统”的协同创新,才能厚植汇聚高水平人才的培育沃土。
温故而知新,对2023的回顾梳理,亦是2024年我们编读互动的起点。
“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在2023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这一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教师代表,首提教育家精神。
这一年,我们和读者一起见证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推进,也见微知著见证了其中的政协力量:这一年,应本刊之邀,近百人次的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这一年,围绕教育强国建设,本报各地记者站见证了各级政协组织基于调查研究的建言资政和踔厉推动;这一年,我们邀请各学科专家聚会本刊,面向读者进行有关关爱自我和教育知识的普及。因为我们始终认为,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动员大众的力量。而面对迅疾转型的新时代,父母首先需要自我更新;相信也只有具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才能给孩子远方、给孩子洞见。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目前还在征途中。需要积跬步而至千里,需要以新的质量意识引领新的大发展;需要上下同心,赓续奋斗、勇毅前行,一年接着一年干。
需要最终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对我国现代化强国的支撑上得到体现。
(贺春兰 朱英杰 徐艳红)
|